
火箭軍某旅騎兵連官兵在緬懷英烈活動中向犧牲在高原的烈士行軍刀禮。趙志祥攝
海拔3千多米的某高原軍營里,有一塊巨石,見證了不少蕩氣回腸的故事。巨石上鐫刻朱紅的“磐石”二字,底座嵌刻著4行字:“忠誠于黨的信念堅如磐石,扎根高原的精神安如磐石,裝配檢測的操作穩(wěn)如磐石,守衛(wèi)國寶的責任重如磐石?!?/p>
從1958年第一批高原火箭兵走進風雪彌漫的高原深山,61年來,一代代高原火箭軍官兵便如一塊塊堅定執(zhí)著的“磐石”,深深扎根在雪域高原?!霸⑦^硬、奮斗、奉獻”,他們用青春、熱血、犧牲與奉獻,在高原矗立起磐石般的精神坐標,成為激勵高原火箭兵建功立業(yè)、矢志強軍的力量源泉。
一
部隊駐防點位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駐防點海拔3651米,含氧量只有內(nèi)地的60%,紫外線強度是內(nèi)地10多倍,冬季最低溫度零下40攝氏度……
在該基地軍史館內(nèi)有一幅油畫,畫面上黃塵滾滾,漫山裸石中幾個軍人正艱辛地與沙塵暴搏斗著搭建帳篷。這是上世紀50年代高原火箭兵生活的真實寫照。那時起,艱苦的生活就與官兵為伴。知難不畏難,他們帶著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囑托,忠誠于黨的信念堅如磐石。
史館的“忠誠展覽墻”上,有一張發(fā)黃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人頭發(fā)略顯凌亂,胸前掛滿獎章,厚厚的眼鏡片后面,一雙眼睛明亮睿智。他就是“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的模范共產(chǎn)黨員”賀先覺,是見證“兩彈”騰飛的第一代高原火箭兵。上世紀60年代,賀先覺從西北工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參軍,在導彈洞庫當了一名普通技術(shù)員。在當時簡陋的條件下,賀先覺與戰(zhàn)友們長期在放射性物質(zhì)超標的環(huán)境中搞科研。他堅守的信念簡單又偉大——“洞庫改造是百年工程、是黨的事業(yè),總得有人去干?!?/p>
無畏生死的犧牲奉獻彰顯對信仰的絕對忠誠。幾十年來,守衛(wèi)“大國長劍”的高原火箭兵已經(jīng)習慣了大風、缺氧、嚴寒,一顆顆忠誠奉獻的紅心卻始終滾燙如初。今天,在該基地某旅營區(qū)對面的山頭上,人們?nèi)阅芸吹角皫状咴鸺檬^擺成的大字——“扎根高原,無私奉獻”。這個旅的官兵在近幾年圓滿完成10余項大型實戰(zhàn)化演訓任務,在零下20攝氏度的大雪天通過了“軍事訓練一級旅”考核,用實際行動踐行缺氧不缺精神、苦干不苦熬的誓言。
二
在海拔3600米的風雪巡邏線上,騎兵、戰(zhàn)馬、軍刀構(gòu)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某旅騎兵連一次次出色完成重要警戒執(zhí)勤任務,被譽為“高原鐵騎”。在某旅組織的“老高原故事會”上,騎兵田存良卷起右手臂衣袖,露出一道長約5厘米的疤痕。然后,他講了疤痕背后的故事:一次巡邏探路時,田存良踏上狹窄小道上松動的石頭,差點滾落懸崖。他扒住巖邊拼命掙扎,手臂被鋒利的巖石劃傷,留下這道疤?!按┎莸?、蹚河流,翻越斷崖山,巡邏路上的艱險咱見識多了!”田存良自豪地說。
貫通時空,賡續(xù)傳統(tǒng)。這些年來,該基地部隊常態(tài)化組織“老高原故事會”。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官兵從先進英模事跡中汲取榜樣的力量。
在雪域高原的連綿群山中,散布著該基地的座座哨所。某哨所旁,有一片紅樹林。這是該哨所第22任哨長曹新節(jié)從很遠的地方帶來的。他把小樹苗種在哨所荒灘上,自己也永遠地留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他在高原一干就是12年,積勞成疾、不幸罹患絕癥,去世前的最后要求是把骨灰埋在連隊背后的山腳下。
被譽為“東方神劍第一哨”的9號哨所,搭建在海拔3600多米的無名山梁上?!瓣P(guān)門幾個兵,開門一片冰,吃水靠破冰,運糧靠騎兵”,這樣的環(huán)境并沒有讓哨所官兵退卻,反而磨礪出他們磐石般堅毅的品性。那年深冬,9號哨所遭遇罕見暴風雪,營里補給無法送達。兩個月里,官兵只能用鹽水煮馬料充饑。為了完成巡邏任務,哨長聶延希帶著戰(zhàn)士每天邊鏟邊走,第一時間將通往山頂瞭望點的路打通。
如今,昆侖山上的風雪依然呼嘯,但座座哨所的面貌已今非昔比。新式營房將風雪隔離在外,溫室大棚解決了補給短缺,先進的制氧機讓“吸氧”不再困難。但這些高原火箭兵堅守哨所、砥礪本領(lǐng)、精武強能的使命追求一直未變。
現(xiàn)任9號哨所哨長汪富富只有5年兵齡,但他已將巡邏區(qū)域內(nèi)的危險點、重要坐標和路徑記在腦海,被稱為“活地圖”。多少次暴風雪里巡邏,都是汪富富走在隊伍最前頭辨識路況,帶領(lǐng)戰(zhàn)友順利返回哨所。
三
“我們是雪域的鋼刀,寒光出鞘所向披靡;我們是戈壁的長劍,直刺云天威力無比……”曲調(diào)昂揚、充滿激情的《雷霆從高原響起》,詮釋著高原火箭兵守護“大國長劍”的理想情懷。
黨的十九大代表陳學東,是火箭軍“十大礪劍尖兵”,也是新型“導彈通”。他有30余項科研成果被推廣,數(shù)百次為基層實操訓練把關(guān)指導。前不久,陣地某系統(tǒng)安裝調(diào)試。年近5旬的他充滿干勁,始終沖在一線。他說:“訓練場上有靈感,我還要出更多實用管用的成果。”
高原磐石,靜默無語,自有一股淡定從容。近年來,該基地著力打造“磐石文化”。他們將中國工農(nóng)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等紅色文化資源,納入現(xiàn)地教學體系;開設高原火箭兵精氣神講壇;組織文藝輕騎隊奔赴基層一線慰問演出,譜寫《高原火箭兵之歌》《騎著馬上戰(zhàn)場》《沖鋒的士兵》等歌曲,受到官兵喜歡。為配合主題教育,他們正在開展一系列活動——編演一臺主題晚會、評選一批先進典型、拍攝一批微視頻、組織一次官兵故事會、舉辦一次美術(shù)書法攝影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高原火箭兵精神的影響力更為深遠廣泛。
“磐石”盛開精神之花,香滿高原。今年八一,官兵在“磐石”巨石前再次莊嚴宣誓:“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海拔高,工作標準要更高;環(huán)境苦,更要苦干不苦熬!”鏗鏘誓言凌越長空,新時代的高原火箭兵將繼續(xù)在雪山戈壁間用青春熱血書寫使命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