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鐫刻喀喇昆侖

來源:解放軍報作者:黃宗興 王雪振 李夢奇責任編輯:李晶2019-04-11 16:13

摘要:喀喇昆侖精神激勵一代代官兵扎根高原邊關無私奉獻。圖為神仙灣邊防連官兵走向戰(zhàn)位。牛德龍攝凱歌戰(zhàn)昆侖,紅旗映天山。

喀喇昆侖精神激勵一代代官兵扎根高原邊關無私奉獻。圖為神仙灣邊防連官兵走向戰(zhàn)位。

牛德龍攝凱歌戰(zhàn)昆侖,紅旗映天山。1949年10月,遵照黨中央、毛主席指示,王震將軍率領20萬大軍,在新中國成立的禮炮聲中一邊行軍一邊戰(zhàn)斗,歷盡千辛萬苦,將紅旗插遍天山南北、雪域大漠。駐疆部隊在七十載衛(wèi)國戍邊的漫長歲月中,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以“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喀喇昆侖精神,體現(xiàn)了廣大邊防官兵視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懷和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堅強意志??鼍?,閃耀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芒,已經(jīng)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官兵愛國奉獻、艱苦奮斗的強大精神支柱。

——編 者

“堅持、團結、從不畏懼,只因我們知道,腳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國,任何困難都無法撼動我們守護她的決心……”今年3月,一部名為《家國與邊關》的45秒短視頻“刷爆”朋友圈,先后登陸全國15000多家影院,并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

在海量信息讓人目不暇接的網(wǎng)絡時代,邊防軍人的日常巡邏瞬間為何能夠觸動億萬網(wǎng)友的心?

答案寫在風雪里。

在激昂奮進的戍邊守防歲月中,一代代駐疆官兵枕戈待旦、挑戰(zhàn)極限,把心安在高原,把根扎在邊關,凝結形成了以“熱愛邊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喀喇昆侖精神。

凝眸側耳,我們仿佛看到駐疆官兵用一行行堅定足跡丈量著萬里邊關,聽到一聲聲鏗鏘誓言回蕩在巍巍群山,一幅幅忠誠戍邊、扎根荒原的精神群像鐫刻在喀喇昆侖之巔。

西北向西,屹立著巍巍喀喇昆侖山。從空中俯瞰,達坂高聳入云,冰河交錯密布。這里是“高寒極地”“生命禁區(qū)”,也是邊防官兵不竭的精神之源。

南疆軍區(qū)某部禮堂,一臺名為《黨代表》的歷史情景劇正在上演,真實還原了“進藏英雄先遣連”的光輝事跡。映入眼簾的時光跨度近70年——

1950年,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令,新疆軍區(qū)原獨立騎兵師一團一連在“黨代表”、保衛(wèi)股長李狄三的帶領下,從新疆和田普魯村出發(fā),克服極寒缺氧、高原疾病等重重困難,艱難跋涉10個月,掀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征服喀喇昆侖山、進軍藏北高原的序幕。

這一路,一連走得異常艱難——全連136名官兵,先后有63人長眠雪山。毛主席聽聞一連的光輝事跡后連嘆三聲“蓋世英雄”。

“看一回,就被感動得哭一回!”提到“先遣英烈”,新疆軍區(qū)某團一營副營長李高杰這樣說。2007年,在內地某部隊服役滿兩年的李高杰退伍,回到清華大學繼續(xù)深造。一次隨導師來到新疆做課題,他被先遣連官兵挑戰(zhàn)“生命禁區(qū)”的故事深深打動。回校后,李高杰怎么都忘不了那群“踏云英雄”,于是申請轉為國防生。2011年畢業(yè)分配時,他二次入伍,毅然選擇西北邊疆,并成長為“進藏英雄先遣連”第25任連長。

熱血奔流七十載,感動常在。和李高杰一樣被戍邊軍人精神打動的,還有邊防翻譯劉康。軍校畢業(yè)那年,他放棄到總部機關任職的機會,來到海拔5000多米的天文點。因完成任務出色,他任職第三年就榮立一等功。劉康說:“守防官兵的英雄事跡,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忠誠,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奉獻,什么是值得?!?/p>

神仙灣、天文點、扎西崗……這些帶著詩意的哨所名字掩蓋不了它們是“奪魄之地”的現(xiàn)實——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六月雪花飄、四季穿棉襖,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

河尾灘邊防連的海拔比珠峰大本營還高出兩百多米,是“生命禁區(qū)中的禁區(qū)”。2016年初,蒙古族戰(zhàn)士葉爾登巴依爾巡邏歸來突發(fā)疾病,將23歲的生命定格在雪域高原。戰(zhàn)友將他的遺體安葬在喀喇昆侖山腹地的康西瓦烈士陵園,讓他永遠守望著這片摯愛的熱土。

走進康西瓦烈士陵園,這里沒有綠樹草地,只有巍巍群山陪伴忠魂。

為了祖國邊境的和平與安寧,100多名烈士長眠于此。他們犧牲時大多只有十八九歲,還沒來得及品嘗愛情的甘甜,有的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斑駁的墓碑,鐫刻著舍生取義、犧牲奉獻的家國情懷。每逢新兵下連、老兵退伍,駐地部隊都要組織官兵前來祭奠烈士;貨運司機、旅人游客路過此處,紛紛來祭奠緬懷;巡邏直升機途經(jīng)這里,也要在上空久久盤旋,向烈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某汽車旅原四級軍士長李常青常年為高原守防官兵運送給養(yǎng)物資,每次望見雪山、翻越達坂,他都會長鳴汽笛,“那是對革命前輩們致敬,也是在勉勵自己一定要把物資完好地送到邊防哨所,那里有一群祖國和人民最放心的人!”

英烈的精神催人奮進,奉獻的話題歷久彌新。昆侖武堂、邊關巡講、戍邊畫冊、“學講座”論壇,讓喀喇昆侖精神穿越戈壁荒漠,登上地球極哨,飛入雪海孤島,挺進“蚊蟲王國”,感染和激勵了萬千邊防官兵。這些年,新疆軍區(qū)部隊在傳承和挖掘上下足功夫,他們整合紅色資源,將軍區(qū)喀喇昆侖精神主題館和某紅軍師師史館打造成“示范基地”,并陸續(xù)編印下發(fā)了《新疆軍區(qū)英模譜》《紅色基因代代傳》《新疆軍區(qū)履行“三隊”使命故事集》等。

斗轉星移,使命依舊。如今,守防條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官兵住進了富氧營房,邁入了“網(wǎng)絡世界”,坐上多功能巡邏車。但“生命禁區(qū)”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依然沒有改變,駐疆官兵從喀喇昆侖精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與“死神”搏斗、和風雪共舞、為祖國守防的“戍邊劇本”還在續(xù)寫……

有人說,喀喇昆侖高原守防的日子太艱苦,即使躺著也是一種奉獻。然而,沉默的喀喇昆侖高原依舊以她獨特的魅力,牽絆著一代代守防官兵的心。

攝影作品《英雄探妻》主人公、“高原模范汽車兵”張良善,當年因為執(zhí)行運輸任務,沒見到難產(chǎn)的妻子最后一面。在愛妻下葬那天,他穿上軍裝,胸前戴滿軍功章,到墳前給愛人莊嚴地行了一個軍禮。如今已成長為副師職干部的他,仍然堅守在阿里高原。

第39屆“南丁格爾獎”獲得者、邊防官兵口耳相傳的“昆侖女神”姜云燕,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已在喀喇昆侖高原巡診4萬多次。塊塊界碑留下了她熱愛高原、忠誠使命的印記。

“祖國的邊界在這里,我要像界碑一樣鉚在這里,做最忠誠的喀喇昆侖衛(wèi)士!”新疆軍區(qū)官兵用生命丈量雪域高原,用忠誠守護萬家團圓,在新時代譜寫強軍新篇章——

獲評陸軍首屆“‘四有’新時代革命軍人標兵”的某旅二級軍士長劉加平,入伍時只有初中學歷。他十幾年如一日與武器裝備打交道,多次奔赴喀喇昆侖高原參加軍事演習,在炮火硝煙中解決了多項裝備訓練難題,多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成為赫赫有名的“士兵專家”。

“祖國領土不能有‘死角’,軍人腳下不能有‘盲區(qū)’”,被中央軍委表彰為“全軍備戰(zhàn)標兵”的某邊防團原團長屈怡,走遍一千多公里邊境線、數(shù)十次與死神擦肩。他在高原高寒地區(qū)探索創(chuàng)新多種戰(zhàn)法訓法,并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了歷史上首次全團整建制武裝5公里越野,在雪域高原書寫了奇跡。

在“山鷹都飛不過去”的地方,某陸航旅運輸直升機一營官兵駕“戰(zhàn)鷹”擊長空,振“鐵翼”護蒼穹,在高原高寒、復雜電磁、復雜氣象等極限訓練條件下練就過硬本領,飛出打贏新高度……

風雨七十載,駐疆軍人一窮二白創(chuàng)偉業(yè),敢教日月?lián)Q新天。追尋他們的足跡,我們看到了新疆軍區(qū)官兵的“專屬幻燈片”:一棵小白楊、一頭老黃牛、一匹舍身馬、一面好漢墻、一座老兵村、一條“生死線”……

歲月車輪滾滾向前,強軍戰(zhàn)鼓震天動地,喀喇昆侖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一批批鐵心戍邊的官兵正在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喀喇昆侖精神的嶄新篇章。

輕觸這里,加載下一頁

分享到